随笔-关于“阅读思考”本身的思考
阅读文学书籍过程中,脑中偶尔会产生:书中所有思想观点皆是人的主观臆断...
阅读文学书籍过程中,脑中偶尔会产生:书中所有思想观点皆是人的主观臆断,受限于时代背景,所以没有是非对错,进而对这些思想观点产生怀疑,开始否认阅读思考这件事本身,觉得这种所谓“思考大道理”是一件毫无意义的事,最终陷进存在主义的虚妄中。
毕竟每一种观点,都是某个人忽然脑门儿一拍“想出来的”,那自然没有谁对谁错。
但是“书中自有黄金屋”又并不仅仅是一句空话,确实是无数先人总结出的普适道理,这又当如何解释?
其实产生上述的矛盾与纠结,无非是对阅读思考本身产生了一个误解,即并非阅读思考就是在探寻绝对真理,就是在寻找前人的唯一准则。
但实际上,哪有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律呢,就算是在物理数学里,历史上曾经看起来似乎绝对唯一的公式定理,无论当时看来多么正确,不也在后世新的发现或新的实验中被推翻吗?更何况是文学书籍中“脑门一热”凭空想出的“大道理”。
那阅读思考有何用?
阅读思考,其实从来不是为了背诵书中的观点道理,记下“符合一时”的规律。阅读思考,仅仅是提供一条与有趣灵魂交流的通道,启发后来者思考,引发知己者共鸣。
“无绝对的观点对错”并不代表“无应有的价值判断”。放下追求“绝对真理”的执念,捡起探寻“灵魂形状”的初心。
阅读思考从来不会将你带到某个既定的终点,只是教会你如何铸造一盏照亮世界的手中提灯,让你探寻寰宇的视野可以不断开阔,探寻宇宙的角度可以不断增加,尽管世界永远是无边无际的,面数也是无穷无尽的。但是只要不断提高灵魂的弹性与质量,还需要担心什么呢?
所以世界上可能从来都不存在一条可供你不断前行的路,你可能也不需要执着于双腿的迈步,目光所及,心之所向,就是你灵魂的宽度,精神的热度。